近日,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科技考古团队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 npj Heritage Science(《npj遗产科学》,中科院1区Top期刊,Nature系列期刊之一)在线发表题为New evid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raftsmanship and provenance in early Chinese protoporcelain and hard pottery(《中国早期原始瓷与硬陶的工艺与产源关联的新证据》)的研究成果。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邹桂森副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馆员盛伟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邹桂森副教授与盛伟副研究馆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

1994年湖南省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在对温家山商代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硬陶瓿残片。为了探讨其与中原原始瓷及硬陶瓿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其中30件硬陶样品及17件殷墟原始瓷及硬陶样品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ED-XRF)进行主量成分检测,并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对其中17件湖南温家山与12件殷墟样品的微量成分进行检测,并选择其中22种作为指纹元素。通过将温家山墓地主量成分与包括河南殷墟地区的刘家庄北地、大司空遗址及其他几处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硬陶及原始瓷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对硬陶、原始瓷的原料处理工艺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利用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多种统计方法可以发现,河南殷墟遗址与湖南温家山墓地的原始瓷、硬陶器有较大重叠,表明其原料可能具有相同产源,本研究初步证明湘江流域的硬陶与中原地区的原始瓷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关系。

近年来,我校科技考古重点研究基地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持续围绕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和古人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出土遗物科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及“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本项目得到了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2025年度广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托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共同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0494-025-0212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