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晚,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张登毅副教授应邀在我校国交处会议室作了题为“郑州书院街出土绿松石产源初步研究”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邹桂森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张登毅副教授从绿松石在中国古代玉器体系中的文化地位切入,指出绿松石作为含水铜铝磷酸盐矿物,不仅具有“成功之石”的象征意义,更是研究早期资源流通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物质载体。他强调,以往学界对绿松石的来源存在“外来说”观点,而科技考古手段的运用为厘清该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
研究团队以郑州书院街M2出土绿松石嵌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物相结构分析、铅锶同位素示踪与微量元素统计方法,系统比较了全国多个绿松石矿产区的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样品在微量元素组成上高度聚集,与陕西洛南、湖北白河、郧县、竹山等中部矿源区数据高度吻合,而与安徽马鞍山、新疆哈密等东西部矿源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明确指向洛南辣子崖为其主要矿源。在此基础上,张登毅进一步重构了商代早期绿松石的流通路径。他指出,洛河在绿松石自西向东的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一条自辣子崖经洛河至河洛地区,再东行经巩义、成皋、荥阳等地,最终抵达郑州书院街及豫东平原的资源流通网络。该路径不仅体现了商代对绿松石资源的系统开发与跨区域调配能力,也反映出以绿松石为载体的文化互动现象。沿此路线,东秦岭绿松石、长江流域原始瓷与沿海贝饰等多元文化要素在中原地区交汇,形成物质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
张登毅指出,从黄陂盘龙城至安阳殷墟,绿松石的使用从一般装饰逐渐发展为礼制与权力的象征。镶嵌绿松石金饰及兵器等高级别器物,反映出绿松石在早期礼制体系与身份标识中的特殊地位。辣子崖矿源作为一处具有“国家工程”性质的专业化开采遗址,其开发与管理模式体现了商代在资源控制、人力组织与制度运作方面的早期国家特征。
本场讲座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一批绿松石的具体来源,更从宏观视角阐释了资源流动与文明演进的内在关联。该项研究以科学数据实证了先秦时期绿松石的本土来源,为理解早期中国的资源管理、区域互动与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撑。
讲座结束后,张登毅副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微量元素分析的技术路径、“绿松石之路”的文化意义以及早期国家资源管理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