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开幕。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105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5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旨在深化科学技术史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繁荣与人才培养。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大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春花,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以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代表,支持单位代表参加大会。
今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45周年,张藜回顾了学会的发展历程,表示其作为全国性学术组织在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唐平秋则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的科技史学科的概况,该学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作为华南、西南地区唯一的科技史博士点,在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东南亚科技史及铜鼓研究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梁春花则高度评价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学科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贡献,并表示广西科协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学科建设与区域科技合作,共同谱写科技赋能发展新篇章。
大会仪式环节,举行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新书发布仪式。该丛书由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领衔,组织全国30余家单位的150余位学者历时十二年编纂完成,全书共十七卷,系统梳理并呈现了我国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与文明发展方面的丰富成果。万辅彬表示,今后要继续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道,继续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新书发布仪式现场
随后,《中国传统工艺》创新工作室(编辑部)正式揭牌成立。该工作室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学会相关机构合作共建,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与传播推广,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出版与交流平台。

《中国传统工艺》创新工作室(编辑部)揭牌仪式现场
现场还举行了第二届“柯俊科技史奖” 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朱一文教授凭借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贡献获奖,并上台接受荣誉。他表示,此次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数学史界的共同荣誉。

第二届“柯俊科技史奖” 颁奖仪式现场
在大会报告环节,周向宇院士在《向先贤们学习数学》中,以古代数学智慧为引,探讨数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刘大椿教授系统梳理《两波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揭示外来知识与本土实践在科技转型中的互动脉络;刘钝教授以《我认识的杨振宁先生》为题,从个人交往切入,展现杨振宁先生深厚的科学史情怀与人文关怀;高策教授则围绕《杨振宁与规范场》,深入分析其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历史意义。

周向宇院士在做《向先贤们学习数学》的大会报告
本次年会还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25个分会场,分会场依托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组织,涵盖数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医学史、农学史、传统工艺等数十个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史在中国的研究、普及与发展。学术年会制度于2017年正式建立,已成为国内科技史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盛会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