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谈科技史治学的原则、素养与方法”学术讲座在国交楼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胡化凯担任主讲,研究院汪常明教授主持。

胡化凯教授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史、科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科技史研究领域造诣深厚。讲座伊始,胡教授提到中山大学校训、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及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以《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引,系统阐述科技史治学之道。胡教授指出,科技史研究须恪守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古代文献与实物为研究对象;二是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旨归,对史事作出分析与评价;三是立足当代视野,使研究成果服务于现实。
在论及学术素养时,胡教授融汇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汪前进等古今学者的见解,提出科技史研究者应具备规范意识、学术眼界、问题意识、鉴别能力及创新能力。他强调,素养的养成需要广泛阅读与系统训练,更需在学术共同体中接受学风熏陶与方法传承,涵育自觉的治学意识。

关于研究方法,胡教授借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界”,结合杨振宁、丘成桐等学者的研究心得,以及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证理念,以《尚书》真伪问题为例,阐述了科学实证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胡教授还分享了个人研究心得:研究者要确定研究领域,聚焦值得研究的问题,力求突破;当明晰科技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即探明历史事实,探讨历史原因,对历史事实、历史原因作分析评价;在史料搜集与处理中,秉持“真、透、精”原则,善用数据库、档案查阅等方法;在研究史料时把握“四既四也”,既述史料亦加辨析,既求深度亦顾全局,既充分阐释亦戒附会,既关注个案亦具整体视野。
在论文写作方面,胡教授强调要立足学术价值,注重史料收集,做到论从史出;学术文章应真实、通达、简洁、文雅、平实,以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为上。

在互动环节,胡化凯教授与在场师生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学术积淀。整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缜密,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系统梳理了科技史研究的学术路径,激发了师生对学科本质的深层思考,亦树立了治教与为学的学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