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周一)晚19: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化凯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在国交处一楼会议室作了题为“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理念探讨”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汪常明教授主持,科学技术史相关师生参会。

讲座从西南联大的校名和校徽引入联大创办的历史背景,指出联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却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胡化凯教授援引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的评价,强调联大“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西南联大在抗日救亡,战火纷飞的艰难时局下仍然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优秀人才投身各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事业。其办学经验至今仍具深刻启示并值得现代高等教育学习。
胡化凯教授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制度设计。1939年,蒋介石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强调基础教育不可因战时应急而荒废。这一方针为联大在动荡中坚持办学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凝聚了师生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在极端困难中肩负使命、奋发有为。
在教学模式上,联大坚持“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注重文理兼修。理科生需修习社会科学课程,文科生也需学习自然科学,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为学生奠定了宽广的知识基础,也为他们日后成为各领域杰出人才铺平了道路。此外,“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学风则为师生提供了宽松的探索环境。同时西南联大严格的考试考核准入毕业制度保证了人才“严进严出”下的优秀培养制度得以贯彻执行。这种“宽严结合,刚柔并济”的学术风格成为西南联大别具一格的一大特色。
胡化凯教授特别提到,联大教师多数具有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他们既掌握西方先进的科技与人文知识,又秉承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费正清在1942年访问联大后评价道:“这些曾经在美国接受训练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思想、言行、讲学都采取与我们一致的方式和内容”,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先进文化交融,中西的碰撞结合,也是促使西南联大能在短短的办学时间里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合璧杰出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
讲座进一步分析了联大办学卓有成效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激发的历史担当、遵循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科学的制度设计。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联大在战火中屹立不倒、人才辈出的教育丰碑。本场讲座不仅回顾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成就,更从教育规律、文化融合与制度创新等角度,为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讲座结束后,胡化凯教授耐心细致解答了现场师生就通识教育的实施、学术自由的边界当代启示等问题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