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中午12:30,由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午餐会”在科技楼205会议室举行,我院吴致远教授作主题为“技术圈、技术层与技术剖面——技术史的立体化研究”的报告。本次学术交流会议由汪常明教授主持,研究院教师及学生到场参加。
“午餐会”活动是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新设立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每两周中午12:30——14:30举行一次。午餐会是面向本研究院全院师生轻松愉快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次由一位老师带来本人近期研究分享汇报,并与台下师生互动,积极讨论,以期增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该午餐会一定会为本研究院的学风建设和师生沟通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报告开始,吴致远教授首先从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技术的进化特征、技术的源头与创新与传统工艺的技术史意义这四方面谈该研究的问题缘起。
随后,吴致远教授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了其汇报内容。
第一部分是技术发展的三个基本认识。吴致远教授从技术发展具有进化性谈起,阐述技术进化的一般规律,对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做了对比。其后,阐释了技术进化的连续性和多元性。
第二部分是技术圈、技术层、技术剖面。吴致远教授首先分享了技术圈的概念,以旧石器时代阿舍利手斧技术圈、中国西南地区铜鼓文化圈、那文化圈的技术文化圈现象展开对技术圈的介绍。其后,借地质学岩石层的概念提出了技术(文化)层概念,即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技术圈遗存物,在历时和共时演变中形成的叠压、比对关系。同时,结合花山岩画中的器物组合介绍了技术层的三个特点。接着,介绍了技术剖面的概念,并提出了文化圈与文化层的判定依据,展现了以上三个概念在实际研究中的价值。
第三部分是方法论意义。吴致远教授首先提出技术史研究应延伸成技术社会史和技术文化史研究,随后,以少数民族技术史研究为落脚点,阐释技术史研究需要跨文化、跨区域进行,考察技术演变中的地方性传统。其中,重点介绍了技术史研究应该具有“进化”意识,结合对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研究、古代耕地农具的发展演变、古代铜鼓发展脉络、古代青铜“失蜡法”的研究案例,分别展示了源头追溯、寻找中间“缺失”环节、分支梳理、历史呈现四部分内容。
汇报结束后,在座师生与吴致远教授对技术层、技术剖面之区分、技术“进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由万辅彬教授对本次学术“午餐会”给出建议并进行了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