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8日,第十一届国际冶金史大会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eginnings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简称BUMA XI) 在福建泉州隆重举行。我院黄全胜教授、邹桂森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赵逸飞、朱谨(2021级硕士毕业生,现为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盛会。

参会代表合影
本次大会由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大会聚焦金属起源、技术传播与跨文明交流等领域,系统梳理了近期冶金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我院师生在大会上展示了在冶金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黄全胜教授主持了“铁器科学分析”分论坛,并做了题为“广西玉林地区宋代大型铸铁作坊遗址的初步研究”的报告,为探讨岭南地区冶铁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邹桂森副教授介绍了山西偶尔坪遗址铁器的科学分析研究,首次发现了山西的球墨铸铁产品,揭示了该地区铁生产的技术内涵。朱谨汇报了战国至两汉时期河南郑州地区炼铁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解中原冶金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博士研究生赵逸飞在海报汇报与交流环节展示了湖南炭河里遗址的铜器科学研究成果,为商周时期湘江流域存在本地铸造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

黄全胜教授在会议中报告

邹桂森副教授在会议中报告

我院师生参加海报展示
此次参会,不仅加强了我院与全球各高校与科研单位在冶金考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也为推动我院研究范式与国际接轨、了解学术前沿与最新动态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