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至11日,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成调研组,前往百色那坡县进行边疆民族地区考古调研。此次调研由汪常明副院长带队,成员有李大伟副研究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何安益研究员。
广西边疆是中国文化进入东南亚及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一条重要通道,对该区域考古遗址的调查和科技考古研究,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交往历史,以及中国边疆地区历史文化背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已开展较多合作工作,特别是对那坡感驮岩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本次调研工作主要是考察那坡史前考古遗址群、感驮岩遗址多学科合作研究,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
调研组一行在感驮岩遗址考察
那坡县近些年来发现较多史前考古遗址,主要集中在百都河流域。百都河属于国际河流,发源于云南富宁,流经广西那坡县,最后流向越南,汇入红河。目前百都河流域共发现史前遗址54处,采集标本总数2681件。遗址分布密集,石制品数量多,在那坡县乃至百色地区少有。百都河流域位于云贵高原的南部边缘,北面与云南相邻,南面和西面为越南,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遗址群的发现对周边的云贵地区及越南史前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那坡百都河流域考古遗址远景
那坡百都河流域考古调研发现的石器
感驮岩遗址位于广西那坡县城,相邻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存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三期。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且风格独特,其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牙璋的发现、证明感驮岩遗址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也为越南北部冯原文化牙璋的来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感驮岩遗址的发掘填补广西史前文化空白,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古代文化互动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
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广西边疆民族地区科技考古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从“广西独特民族性”推进到“民族区域国际性”阶段,在传统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并把学术视野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在“形成特色、突出优势”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广西民族大学自己独特的优势,并结合广西边疆和东南亚地区考古研究优势,逐步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研究特色。同时,广西民族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是目前华南地区科技考古硬件最好的实验室之一,且科研人员较多,因此,广西民族大学科技考古团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和难以比拟的地缘和区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