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上午,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第九期“格致讲堂”在科技楼二楼205会议室举行。讲座的主题为“娅怀洞遗址发掘与多学科研究”,主讲嘉宾是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谢光茂(二级教授)。本次讲座由研究院李大伟老师主持,研究院院长吴致远教授、万辅彬教授、容志毅教授、汪常明教授、邓环副教授、科技史和文博专业师生等到场参加。
首先,李大伟老师介绍主讲嘉宾谢光茂老师。谢光茂老师是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二级教授,主持的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发掘项目入选 “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主持的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掘项目入围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报告等60余篇,出版著作(含译著、合著)9种, 其中多篇(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曾应邀到法、德、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
讲座伊始,谢光茂老师首先介绍了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发现过程;其次对洞穴发掘方法进行了细致说明;第三,对娅怀洞遗址发现的遗迹遗物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两处用火遗迹,大量石制品(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古人类遗骸及哺乳动物化石。最后对娅怀洞遗址目前进行的多学科研究进行总结,包括体质人类学研究,植物学研究,DNA研究等。谢光茂老师在报告最后指出,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包含人类活动多方面的信息,人类在山洞里面用火、制作和使用石器、陶器、处理和消费各种食物、埋葬死者、甚至改造洞穴地面等活动。因此,洞穴遗址包含的遗存复杂多样,对它的发掘和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科技考古在以后的研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总体来看,娅怀洞遗址年代处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遗址地层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娅怀洞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史前时期古代人群生业模式,人群迁徙等国际热点学术问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考古研究案例。
此次讲座讨论环节非常热烈,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谢光茂教授对吴致远教授提出的“考古发掘申请审批流程和经费来源”;容志毅教授提出的“如何证明史前人类是否以稻谷为主食物”;部分同学提出的“关于史前考古中运用科技考古测年”等问题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吴致远教授对此次讲座予以很高评价。谢光茂教授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掘工作,更为我们今后的专业学习、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