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3:00,我院第三期“格致讲堂”在科技楼二楼20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力量的自然位置如何改变世界?——气候与“心脏地带”,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主讲,我院吴致远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约有50名院内外师生参会交流。
李晓岑教授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从事科技史、传统工艺和科技考古研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监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在《考古》《文物》《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科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专著8部。
李晓岑教授首先为参会师生阐释麦金德理论,继而提出世界的北半球之所以形成“心脏地带”,根源在于寒冷气候的影响,从而解释了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自然因素。李教授认为“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划分应以气候变化来决定,著名的“胡焕庸线”最早提出时仅作为中国人口的分界线,它实质上是一条气候变化分界线。我国之外也有广义的“胡焕庸线”,即“气候变化分界线”,这对精确绘制全球的“心脏地带”或“广义胡焕庸线”有重大意义。由于气候因素的发现和引入,“心脏地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陆权”和“海权”之争有意义,还显示了“心脏地带”和北大西洋两大地缘力量的自然基础,这将长久地影响世界的形势和格局。李教授举了中国历史上“五胡乱中华”、满清政权的建立、俄罗斯民族政权的变化等例子,论证气候背景下“心脏地带”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他认为寒冷气候影响下的“心脏地带”理论对正确看待世界历史发展,探索历史的根本意义有重要价值。
李晓岑老师的观点富有学科创新性,引发了各位老师的热情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吴致远教授、容志毅教授、汪常明副教授、李大伟副教授纷纷就李晓岑教授的讲座主题进行发言讨论,同学们在李教授的报告及老师们的讨论中获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