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董春雨教授受我院邀请前来开展学术交流,在求是楼209会议室作题为“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汪常明教授担任主持人。

主讲人董春雨
讲座伊始,董教授以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获诺奖、AI重推万有引力定律等案例切入,指出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科研进程。AlphaFold仅用数天完成传统实验数年的任务,图神经网络从天文数据中重建引力方程,这些突破印证了机器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上的非凡能力。但他强调,这些所谓“发现”本质是“在人类知识框架下的加速验证”,而非颠覆性创造。通过对比开普勒发现行星定律与AI程序“再发现”牛顿定律的过程,董教授揭示了关键差异,第谷的海量观测数据需开普勒的数学直觉才能升华为定律,而AI的训练数据已预设人类筛选的物理量纲;牛顿从苹果到星体的思维跃迁,远非神经网络的黑箱拟合可比拟。

参会师生讨论
围绕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定位,董教授提出了三方面值得关注的哲学问题:其一是“增强”的问题,即AI是否真正提升了科学思维的深度;其二是“理解”的问题,即AI是否能够理解其所处理的对象和规律;其三是“事后解释”的问题,即AI算法的不透明性与黑箱特征是否阻碍了科学解释的建立。

参会师生讨论
整场讲座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不仅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跨越哲学、科技与科学史的思想盛宴,也引发了在场听众对于科学本质与未来研究范式的深入思考。讲座结束后,董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有关人工智能应用边界、理论创新机制等问题,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关系的理解,也为今后的科研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初审:邬佳颖 复审:邹桂森 终审:汪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