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石云里受我院邀请,前来开展学术交流,在求是楼209会议室作了主题为“龙年话龙——星空里的中国龙”的讲座。研究院院长汪常明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石教授首先说明了为什么会选择“龙年话龙”主题,随后生动有趣的展开了人间龙与星空之龙的内容,在早期文献中关于神龙的描述以及在《左传》中关于蓄龙的记载,随后深入讲述了天文学与龙之间的关系。通过举证兴隆洼、西水坡、西安交大汉墓、渠树壕等考古遗址,石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明确了中国龙的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具雏形,在汉代臻于完备。
苍龙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重要星座。苍龙,顾名思义,形象地描绘了龙的形态,通过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的构建,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呼之欲出,在春夏季节的夜空中熠熠生辉。这一星座的认定并非偶然,而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星空,结合丰富的想象与智慧逐步形成的。苍龙与玄武、白虎、朱雀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星座体系的“四象”,依次占据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星空,沿用两千余年至今。
在《周易》中,龙的形象与天文历法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对时间的划分和象征上。石教授根据《春秋》的记载,通过天文软件的模拟反演,展示了在《周易》最迟成书的周代,东方苍龙(阳龙)在春夏季节不同的日落时分依次展现出怎样的升落形态。以“龙角”角宿为参照,《周易·乾卦》对其依次作出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描述。这些描述连同六十四卦的产生,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在回顾讨论了德素莎、闻一多、夏含夷、陈久金、宋会群、冯时、班大卫等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后,石教授给出自己的结论:介于“潜龙勿用”和“见龙在田”之间的“龙抬头”对应着周代的立春节气,也就此奠定了中国农历以立春作为岁首的传统。
在讨论环节,石教授详细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从天文学知识到科技史方法论娓娓而谈,使我们对中国龙与天文学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