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科普作家协会、广西科技出版社、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广西科普创作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顺利召开。广西科学技术史研究会、广西气象学会、广西地震学会、广西医学会、广西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协办本次论坛。出席论坛的有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铭彬,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谢林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汤书昆教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杂志副主编邱成利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袁岚峰副教授,自治区科协科普部部长陈启浩,广西科普作协理事长、广西科普传播中心副主任钟汉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唐勇,广西科普作协秘书长李媛,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敏娴,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万辅彬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处唐国吉处长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院长吴致远教授。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全体师生以及学校其他院系师生共约3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首先,举行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唐国吉主持。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谢林城与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铭彬先后致辞。谢林城指出,科普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希望我区广大科普创作者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陈铭彬副书记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具备了建设“广西公众科学素质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的能力和条件,希望专家学者们对我校科技史学科发展多提宝贵意见,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广西民族大学的发展。
论坛开幕式
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谢林城致辞
广西民族大学陈铭彬副书记致辞
与会人员合影
随后,论坛报告由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院长吴致远教授主持。汤书昆教授、邱成利研究员和袁岚峰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我国科学传播与科普工作的前瞻思考”“如何创作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技袁人如何做科普”的报告。
汤书昆教授指出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的差别,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驱动科学新文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重点讲解科学传播与创新的联系互动、科普的新要求。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研究开发费用未合理集中应用于基础开发,进一步产生“卡脖子”的难题。在研究开发效益上,发明人和转化人的效益分配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作用,决定了科技传播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完整的科普链条说明了其利弊的必然性,存在着许多短缺和期待,这导致中老年人与产业工人人群的科普、科普增进大众福利的指向需要融入基础价值观与伦理准则、让前沿科技覆盖性走进公民教育以及政策、法规与文化的协同和强化成为今后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
汤书昆教授作报告
邱成利研究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科普作品的关键要义。一是以科普图书的定义为切入点,列举了面向大众需求的四种科普图书类型。二是指出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状况,包括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作品文化要素不够以及文学作品科技含量低。三是讲述了优秀科普作品应具备科学性、原创性、艺术性等特征。四是科普图书的创作要求突出知识核心要素、循序渐进解释到位、实施精准科学传播等。五是需要通过加大政府对科普创作的投入、打造科普创作平台等多渠道支持科普作品的发展。
邱成利研究员作报告
袁岚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科普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量子信息、核聚变、引力波、霍金辐射、高温超导等科学领域、新冠疫情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并对中国科技的地位进行了宏观分析。随后,袁岚峰副教授讲述了量子信息、黎曼猜想科普时的思考,给出学习教材论文、联系领域的专家、展开充分对话等科普方法,从而避免陷入达克效应的陷进。
袁岚峰副研究员作报告
最后,与会师生与专家进行交流,几位主讲学者对师生所提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解答,论坛现场氛围热烈,听众受益匪浅。本次论坛加深了大家对科学技术科普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