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下午,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邀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洪波教授在求是楼209会议室开展学术讲座,题目名为:“龙山化——从中国到中南半岛”。讲座由汪常明教授主持,约有30名院内外师生到场聆听。
陈洪波教授进行讲座
首先,陈洪波教授介绍了此次选题的前沿性和对科技考古的启发性。其次,他对“龙山化”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评述了张光直先生的研究,得出了距今五千年的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黄河中下游文化的统一性,反映出其历史内涵。陈教授接下来对“龙山时代”的相关研究著作进行了梳理,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比对分析,如民俗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的不同视角和向度,还横向对比了广西地区的铜鼓和“龙山文化”中三足鼎的权力象征关系的异同。他进一步分析了“龙山化”与“交互作用圈”,并且结合“满天星斗论”和“多元一体论”的理论进行了跨时间和跨学科的探讨,总结出:龙山化的实质是新石器文化在东亚适宜地带的快速发展;龙山化的地域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下游为核心;龙山化的主体内容是农业人群迁徙、农业文化天然的扩张,尤其是农业族群扩散,其中东南亚新石器农业的兴起是“龙山化”的延续。
我院教师与陈教授热切交流
最后,陈教授指出,交互作用圈到农业族群—语言扩散的假说、农业文化文明的扩张性质、岭南和东南亚为何龙山化、龙山化具有的局部性、被迫性、融合性的地方类型特点。
容志毅教授进行提问
会议期间,龙山化相关问题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首先,陈教授就遗传学和基因学的“夏娃理论”与师生们展开交流,论述了南岛语族和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考古学、语言学与遗传学的三重证据,进而结合植物考古的相关研究讨论了龙山文化的迁徙路线、石峡文化与班考文化之间的联系。陈教授然后回答了学生所提的有关研究方法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区别,指出民族学的相关知识与研究思路有利于考古学的研究,建议以跨文化和多学科的视角开展考古学的研究,展望考古学与科技史的跨越融合发展。
陈健雄同学进行提问
陈洪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城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华南与东南亚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